屈曉東

近來,從縮短群眾獲取信息時間到材料登記免填寫,再到為企業(yè)提供政策解讀,多地開始探索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術升級政務服務系統(tǒng)。
人工智能與政務服務的深度融合,正重塑政府與民眾、企業(yè)之間的互動模式。這一變革不僅顯著提升了服務效率,更帶來治理理念的革新,促使政府決策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變。
在“AI+政務服務”蓬勃發(fā)展的背后,一些問題也引發(fā)人們擔憂。不少老年人、偏遠地區(qū)居民,以及缺乏數字技能的群體,在融入“AI+政務服務”體系上存在技術門檻,無法平等享受技術進步帶來的便捷服務。同時,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問題不容忽視。政務數據包含大量個人信息與商業(yè)秘密,一旦泄露或濫用,不僅會損害個人權益,還可能威脅國家安全。因此,在持續(xù)深化技術應用的過程中,需要把握好價值、安全、制度3個關鍵維度,平衡好效率與溫度,讓先進技術更好地增進人民福祉。
價值層面,堅持需求導向,以“便民利企”為指引。深入調研不同群體、不同場景下的服務需求,做到精準施策,避免“一刀切”式的智能化改造。充分考慮特殊群體需求,確保服務普惠包容,讓技術應用更有溫度。比如,關注老年人、偏遠地區(qū)居民等群體的實際困難,保留必要的線下服務渠道,配備人工咨詢與幫辦服務,保障他們能夠平等地享受政務服務。積極鼓勵基層創(chuàng)新,探索符合地方實際、貼近群眾需求的政務服務模式,讓技術創(chuàng)新扎根服務人民的實踐。
安全層面,嚴守安全底線與倫理規(guī)范,做到“裝好剎車再上路”。人工智能與政務系統(tǒng)的深度融合,要求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風險防控體系。首先,加強頂層設計,構建“法律規(guī)范+技術標準+價值共識”的多維制度體系,明確數據采集、存儲、使用、共享、銷毀等各環(huán)節(jié)的安全要求。其次,強化技術防護,運用密碼技術、脫敏技術、訪問控制等手段,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數據安全防護體系。建立常態(tài)化數據安全風險評估和監(jiān)測預警機制,及時發(fā)現并處置安全隱患。
制度層面,加快制定“AI+政務服務”標準體系,確保技術創(chuàng)新在法治軌道上運行。技術發(fā)展帶來的“算法黑箱”“數據偏見”“深度偽造”等問題不容回避,需建立涵蓋數據采集、模型訓練、內容生成的全流程安全評估體系。應加強對算法的監(jiān)管和審計,確保算法公平、公正、透明,防止算法歧視和偏見。
作者簡介
屈曉東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 王順利-《新西部》雜志-新西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