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亚洲视频精品在线人|日韩亚洲欧美大陆|欧美视频综合一区二区

<blockquote id="datvk"><legend id="datvk"></legend></blockquote>
<ul id="datvk"><legend id="datvk"><sup id="datvk"></sup></legend></ul>
<dl id="datvk"></dl>
<cite id="datvk"></cite>

<ul id="datvk"><legend id="datvk"></legend></ul>
  • <blockquote id="datvk"></blockquote>
      • 掃一掃上新西部網(wǎng)
      • 不良信息舉報窗口
      您的位置:
      當前位置: 首頁 >> 本刊動態(tài) >> 正文
      聯(lián)合申遺:讓世界認識秦蜀古道
      2017-08-13 15:29:26 來源:新西部雜志

      穿越秦巴山區(qū)的古道主要有七條。其中北線四條:故道(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南線三條:金牛道、米倉道、洋巴道(荔枝道)。七條古道,統(tǒng)稱秦蜀古道。

      漢中是名副其實的棧道之鄉(xiāng)

      秦蜀古道并不是簡單的一條道路,而是由七條主要通道組成的道路網(wǎng),其中75%的遺存分布在陜西境內(nèi)。

      漢中就位于這個大阻大通的遠古交通網(wǎng)絡的中心。

      由長安入蜀,漢中是必經(jīng)之地。而且行至漢中,路剛好走了一半兒。貨物由此中轉集散,旅客在此養(yǎng)精蓄銳,準備下一段旅程。大唐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寫下了他的代表作《蜀道難》,全詩294個字,描繪了入蜀道路之艱險,一唱三嘆,令人蕩氣回腸。

      陜西理工大學教授梁中效認為,申遺是對秦蜀古道最好的保護,并且只有沿途三省陜川甘聯(lián)合申遺才能確保蜀道文化的完整性,最大限度地保存這條道路最本質的歷史內(nèi)涵。

      近年來對古道的研究,讓梁中效從一個更為開闊的歷史視野去審視自己的城市。他認為,漢中之所以成為一個戰(zhàn)略要地,是因為正好處于中國西部的軸心區(qū)。這里是中原文明與古蜀國文明的連接點;是旱作農(nóng)業(yè)與稻作農(nóng)業(yè)的結合部;是帝國政治中心與經(jīng)濟中心間的樞紐;漢中還串聯(lián)了西北絲綢之路與西南絲綢之路,是兩條國際大通道的連接點。

      隱秘的西部軸心

      蜀道及其中心城市——漢中之興衰皆因其隱秘性。這種隱秘性包含著雙重意味,一是從秦嶺巴山迂回而來的地理位置之隱秘性,一是從深藏于歷史古籍的遠古文明中走來的隱秘性。

      秦嶺是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是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秦嶺之南還有巴山。秦巴山區(qū)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地理屏障——將華夏文明的發(fā)源地陜西關中與天府之國四川阻隔,將漢唐帝國的政治中心與大后方分離。其南北寬度有兩三百公里,當年若穿越全程,要七到十天時間。司馬遷在寫《史記》時也不由得長嘆一聲:“秦嶺,天下之大阻也。”

      為了突破這個“天下大阻”,我們的祖先循谷而行,踐草為徑,挖山通隧,依崖筑棧,修通了險峻奇絕的秦蜀古道。

      古道具體開通時間已經(jīng)不可考。據(jù)說,在兩千年前,那個沒有現(xiàn)代爆破技術、甚至連鐵器都極為昂貴的時代,先民們便打通了第一個人工隧道,創(chuàng)造了人類交通史上的奇跡。今天穿行在秦嶺的崇山峻嶺中,仍能看到那些深邃的棧道壁孔。

      棧道其實并非只是一條鋪上木板的路,上面還有閣樓,有防護欄桿,有驛站郵傳。據(jù)史書記載,從長安的京兆驛到漢中府共十八驛,即十八天的路程。

      秦嶺的阻隔也凸現(xiàn)出蜀道的意義,跨越千年回眸,梁中效對這條古道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從秦蜀古道的歷史視角來看漢中,這是一個被遮蔽的西部軸心。

      穿越秦嶺的七條古道中,南北以漢中為中心分為兩段。北面四條:故道(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和子午道。南面三條:金牛道(劍閣道)、米倉道和洋巴道(荔枝道)。七條主路之間又分為若干支線。那些不見于典籍的小路,如同毛細血管一樣在秦巴山區(qū)穿行,沿著不知名的小溪流,通向一個個山村。

      故道和褒斜道是過秦嶺的主干線,兩條道路并行不廢。故道遙遠但開闊,褒斜道陡峻卻近捷。平時取道,以褒斜道為主,是歷代的官方驛道。史書上可以查到大量關于褒斜道的修路記載。而遇到戰(zhàn)爭,故道立刻繁忙了起來。因為行軍打仗必須要考慮道路的險易、軍糧運輸以及軍營的住宿等問題。故道有嘉陵水運的便利,沿線州縣眾多,也是重要的產(chǎn)糧區(qū)。所以故道長期是一條西部的戰(zhàn)爭通道。

      儻駱道是荒廢最早也保存最好的一條。沿路陡峭,要翻越七道山梁。西漢高祖年間,先人們在先秦舊道基礎上,開鑿了儻駱古道,連接洋縣境內(nèi)的儻水河口與周至縣境內(nèi)的駱峪?!锻ǖ洹吩疲骸皾h中至長安取駱谷路凡六百五十二里?!庇媒裉斓恼f法,就是儻駱道長約240公里。這一路極其艱險,夏天煙嵐霧罩,霖雨連綿,冬天寒風砭骨,冰凌垂路。更有一段被稱作“黃泉”,瘴氣彌漫,毒草叢生。

      “秦蜀古道”的稱呼在秦惠文王時期已形成。《史記》上說,漢朝的時候,都城長安到成都已經(jīng)形成了完善的交通體系,所謂“棧道千里,無所不通”。

      大阻大通:蜀道帶來的繁榮

      古道的連通使得漢中成為繁盛開明之地。蜀漢的錦緞、茶葉等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關中和長安,漢中因此成為多種文化的交融區(qū)域,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物古跡、詩詞碑刻。

      戰(zhàn)國時期,漢中地區(qū)已經(jīng)是聞名遐邇的富庶之地,成為與關中平原、成都平原齊名的重要糧食產(chǎn)區(qū)。說客蘇秦至秦國鼓吹連橫時,曾對秦惠文王說秦“西有巴、蜀、漢中之利”。正因為漢中、巴蜀具有重要的經(jīng)濟與戰(zhàn)略地位,“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當秦國奪取了漢中和巴蜀后,才一躍而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首。

      由于地處蜀道咽喉,是溝通南北的要沖,在政治家眼中,漢中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劉邦有先入咸陽之功,可是最后被項羽封到漢中和巴蜀。蕭何對劉邦說漢中“語曰天漢,其稱甚美”。而后劉邦以漢中為基地,重整旗鼓,反擊三秦,最終開創(chuàng)了強大的王朝。劉邦以國號為漢,便是為了紀念在漢中崛起的經(jīng)歷。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典故,也出自漢中。公元前206年,劉邦被項羽從長安攆到南鄭(今漢中)當漢王,走的就是褒斜道。為了預防項羽變卦追殺過來,也為了表示自己不會后悔而反撲回去找項羽的晦氣,劉邦過了褒斜棧道,就把它燒毀了。過了些年,劉邦命人裝著修復褒斜棧道,項羽一笑置之,心想要修復這235公里的棧道,得要猴年馬月??!沒當回事。沒料到劉邦麾下的大將軍韓信帶兵潛行陳倉古道,突然出現(xiàn)在今寶雞附近的陳倉。楚軍招架不及,被打得落花流水。最后,楚霸王項羽在烏江畔嘆道:“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國時期,漢中被認為是蜀之肱骨,魏蜀在此進行了反復的拉鋸戰(zhàn)。曹操、諸葛亮、司馬懿、姜維前仆后繼,輪番登場。據(jù)說曹操率大軍攻打漢中的張魯,在勉縣的陽平關受阻,本來打算退軍。當時陽平關附近樹木繁密,林中大量的麋鹿突然受驚,沖進了張魯?shù)拇筌娭?,導致張魯軍中大亂,曹操趁機偷襲,一舉奪取陽平關,張魯不得不投降。

      諸葛亮在漢中推廣屯田,保證了“六出祁山”的糧草供應。直到蜀漢政權終了時,包括漢中在內(nèi)的蜀漢地區(qū)仍是一片“百姓布野、余糧棲畝”的繁榮景象。

      唐宋時期,大量詩人通過蜀道往來于關中與巴蜀,漢中是他們必然經(jīng)過的地方。宋朝詩人黃裳《漢中行》記敘了當時的田園風光:“漢中沃野如關中,四五百里煙蒙蒙。黃云連天夏麥熟,水稻漠漠吹秋風。”

      至于生態(tài),唐朝詩人王維在《送楊長史入川》中寫過走褒斜道的感受:“鳥道一千里,猿聲十二時?!?/p>

      山川古道上的很多地方都是當年的戰(zhàn)場。而后歷代四川割據(jù)或關中有急,漢中都處在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上。即使偏安江南的南宋也意識到漢中之地“后可據(jù)而安,前可恃而進”,不僅是大后方的屏障,也是進軍中原的前沿基地。當時川陜宣撫處置使張浚上疏說:“(漢中)前控六路之師,后據(jù)兩川之粟,右出秦隴之馬,號令中原,必基于此?!?/p>

      清初嘉慶年間,漢水上游仍然是山大林深,遠古森林景觀沒有遭到人類破壞。當時本地官員奏報說:“由陜西之略陽、鳳縣東經(jīng)寶雞等縣至湖北之鄖西,中間高山深谷,統(tǒng)稱之南山老林;由陜西寧羌、褒城……至湖北之竹山縣,統(tǒng)稱之巴山老林。”

      清初顧祖禹的軍事地理專著《讀史方輿紀要》甚至將漢中視為“立國”的核心區(qū)域,他總結道:“(漢中)府北瞰關中,南蔽巴蜀,東達襄、鄧,西控秦隴,形勢最重;夫關中,關川陜之安危,立國于南北者必所爭也。”

      詩歌滿路:人文情懷傳承千年

      這條遠古走來的秦蜀古道,也是一條重要的文化線路。唐時秦嶺、巴山古道中的每一個驛站、寺廟、旅舍、酒館的墻壁,都是詩人發(fā)表新詩的陣地。古道驛站墻壁上常常有第一流的詩人的題詠,為現(xiàn)代的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鮮活的資料。

      元稹路經(jīng)秦嶺中的駱谷驛時,看到墻壁上題滿了白居易、崔詔、李逢吉、王質夫的詩,如同他鄉(xiāng)遇故知,消解了詩人漫漫旅途中的勞累和寂寞。也題了一首《駱谷驛》于這面詩墻上,詩曰:“郵亭壁上數(shù)行字,崔李題名王白詩。盡日無人共言語,不離墻下至行時?!?/p>

      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春,詩人沈佺期踏上流放貶謫之路。從長安出發(fā),翻越秦嶺,夜宿褒斜道上的七盤嶺驛站。在這座高山驛站中他寫下《夜宿七盤嶺》,“山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就是那個不眠之夜,沈佺期所看到的秦嶺夜景。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一家在戰(zhàn)亂中又遭遇天災,棄官加入逃荒的流民行列,踏上漫漫蜀道。在略陽飛仙嶺細如鳥毫的馬鳴閣棧道上,經(jīng)受了最寒冷的冬天。他在荒野中無助地悲吟道:“萬壑欹疏林,積陰帶奔濤。寒日外澹泊,長風中怒號?!敝钡竭^寧強五盤嶺,看到秀美的山川、淳樸的山民,逃難旅途中的痛苦才稍稍消解:“喜見淳樸俗,坦然心神舒?!?/p>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邊塞詩人岑參被任命為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經(jīng)儻駱道前往蜀中上任。寒冬十一月,岑參踏上險惡的儻駱道,在《酬成少尹駱谷行見呈》一詩中真實地描寫了儻駱道的險惡及秦嶺深處獨特的風光。儻駱道中林木蒼莽,山崖壁立千仞,道路迂回曲折,再加上冬日的堅冰,使得車輪打滑行進艱難,密集的竹林常常掛住行軍的旗幟。進入山林中天昏地暗分不清早晚,行走在山崖懸空的棧道上令人心驚膽戰(zhàn)。仰望攢集的山峰直插云霄,直到正午時分山谷中才能見到一縷陽光?!耙顾拊陆耍性茲M車”。為了趕路,他們曉行夜宿,十分辛苦。歷經(jīng)坎坷、看慣官場險惡的岑參在險惡的儻駱道中感慨道:“浮名何足道,海上堪乘桴?!睗u漸萌生歸隱山林之意。

      岑參所描寫的這段古道,至今尚未被現(xiàn)代公路所覆蓋,還略有古貌。山高、水險,林深、草密,時而有毒蟲野蛇出沒。只有護林人員、采藥人或探險的“驢友”偶爾經(jīng)過。

      北宋時期,漢中是全國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興元、洋州是重要的邊貿(mào)物資茶葉的主要產(chǎn)地和集散地。南宋時期則是抗金與抗元戰(zhàn)爭的前線。宋代許多文人騷客或游歷、或路經(jīng)、或駐足漢中這方山水,記錄在這片土地上的生活經(jīng)歷和人生感悟。

      乾道八年春,陸游為實現(xiàn)“上馬擊狂胡”愿望,從軍來到宋軍與金人的秦嶺前線司令部梁州,擔任四川制置使王炎的幕僚。在漢中8個多月軍事考察,陸游的足跡走遍秦嶺巴山中的條條棧道。他翻越大散關深入渭河北岸,這是十分險惡、艱苦的軍事行動。一次,詩人率一小部分偵察部隊蹚過已結冰的渭水偵察,為了隱蔽,不能埋鍋做飯,有時一連多日吃不上一口熱飯,偶爾有頓熱飯吃,吃的也是夾有硌牙的沙子的山蕎畬粟和發(fā)霉如土色的黑黍黃穈?!拌F衣上馬蹴堅冰,有時三日不火食,山蕎畬粟雜沙磣,黑黍黃穈如土色?!痹诙啻紊钊霐澈蟮膫刹樾袆又?,陸游多次經(jīng)過褒斜道,“屢經(jīng)漢帝燒余棧,曾宿唐家雪外城”。他看到當年張良建議劉邦燒毀的棧道,想到劉邦君臣在漢中建立的宏偉基業(yè),“豈知高帝業(yè),煌煌漢中起”。陸游多次走入秦嶺深處的駱谷道,經(jīng)歷了駐守駱谷道中最艱難的生活,“云深駱谷傳烽處”、“駱谷雪深風裂面”。

      明清時期,由于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東移,遠離都城的漢中逐漸被邊緣化。戰(zhàn)亂、災荒、瘟疫,使曾經(jīng)富庶的巴蜀、漢中破敗、荒蕪、蕭條。山水依舊是那些山水,古道依舊是那些古道,穿越在山水間、行進于古道上的人們,已沒有了盛唐、雅宋時期詩人們的感覺了。

      清代詩人張問陶一生數(shù)度穿越秦蜀棧道。他生活的時代,是大清王朝由康乾盛世走向衰敗的轉折時期,早期寫陳倉道、連云道、褒斜道、金牛道險峻、旖旎、瑰麗的山水景色和漢中盆地田園風光、人文風物,鮮活靈動、清新可人。

      戰(zhàn)亂中再過秦蜀古道,張問陶目睹了兵燹戰(zhàn)火給秦蜀古道上的黎民百姓帶來的災難與痛苦。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秋九月,他由陸路經(jīng)陳倉道、連云道、褒斜道、金牛道返蜀。這次行旅極其艱難,詩人在《丁巳九月褒斜道中即事》中感慨道:“舊說還鄉(xiāng)好,今傷行路難?!奔螒c三年正月十七日,詩人離開成都從棧道返京師,一路翻山越嶺、行色匆匆,于二月九日宿寶雞縣驛站。詩人在驛站壁上題詩十八首,記錄了從成都到寶雞二十多天行程中的見聞與感受。《戊午二月九日出棧宿寶雞縣題壁十八首》問世之后,迅速傳抄天下。

      棧道之鄉(xiāng)的復興夢

      漢中有充足的理由打造棧道之鄉(xiāng)。其境內(nèi)古道縱橫,是蜀道線路最密集的地方。

      褒斜道南口位于漢中以北的褒谷,北口在眉縣的斜谷,全長470公里。棧道南端是小石門,北端是大石門,兩個石門通長16.3米、寬4.2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據(jù)說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棧道。隧道內(nèi)壁和石門南褒河兩岸崖上,留下漢魏以來歷代著名官員和文人雅士的提名和留詩,通稱“石門石刻”。1971年,石門所在地因修水庫,有17萬方主要石刻移入漢中博物館保存。

      2017年4月23日,“中國漢中石門棧道文化旅游月”在漢中石門棧道景區(qū)隆重啟幕,數(shù)千年的古棧道重新走進了人們的視線。民間官方都開始挖掘古道鮮活的現(xiàn)實意義,當?shù)卣胱屚饨缤ㄟ^古老的蜀道重新看見漢中——這個隱秘在秦嶺深處的西部軸心。

      近年來,當?shù)卣ㄟ^支持陜西理工大學與陜西漢中石門文化產(chǎn)業(yè)有限公司共建“秦蜀古道文化博物館”,組建“漢中市秦蜀古道文化研究會”等項目復興蜀道文化,試圖將從事古道文化研究的人才組織起來,形成基礎研究、對策研究、形象設計和產(chǎn)業(yè)開發(fā)、藝術創(chuàng)作、營銷推廣為一體的文化產(chǎn)業(yè)鏈,把漢中打造成為全國秦蜀古道文化的研發(fā)中心。

      秦嶺的險峻曾經(jīng)是蜀道開鑿的最大障礙,《史記》稱“秦嶺天下之大阻”。然而秦嶺也成就了蜀道的聲名,并且正是秦嶺的高山險阻之故,使蜀道線路中的多數(shù)在現(xiàn)代社會得以保留。

      2007年9月,西漢高速公路全線貫通。2011年12月,十天高速公路全線貫通。2015年9月,寶漢高速漢中至陜川界段全線貫通。2017年9月底,我國首條穿越秦嶺的高鐵——西安至成都客運專線也即將貫通。意味深長的是,這些穿越秦嶺的現(xiàn)代交通全都沿循著古道的走向。

      2011年,陜西省文物局組織開展了秦蜀古道線性文化遺產(chǎn)的研究與保護,支持立項秦蜀古道調(diào)查研究課題。陜西省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副院長趙靜和她的同事經(jīng)過五年的野外考察,摸清了陜西秦蜀古道的底子。

      秦蜀古道遺產(chǎn)不同于其他古道路及文化線性路線的一個顯著特點在于,棧道在秦蜀古道中占據(jù)很重要的地位,是秦蜀古道中的精彩華章。棧道的精神象征著延伸、溝通和發(fā)展,包含著了解外面、走出去的內(nèi)涵。

      根據(jù)《戰(zhàn)國策》中“棧道千里通于蜀漢,使天下皆畏秦”的記載來看,棧道建造時間之早與規(guī)模之大已創(chuàng)世界之先,整條道路建設時間早于絲綢之路、秦直道的開通時間。

      “僅此一點,秦蜀古道的歷史價值已位居中國乃至世界交通線路遺產(chǎn)的前列。”趙靜說,“秦蜀古道文化遺產(chǎn)是自然環(huán)境的物質文化遺產(chǎn)和人文環(huán)境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等的綜合概念?!?/p>

      據(jù)趙靜介紹,就文物本體而言,陜西秦蜀古道的文物本體數(shù)量龐大,目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313處道路遺跡。這些文物全部是田野調(diào)查中實地調(diào)查的成果,其特點是文物覆蓋范圍廣,數(shù)量大,具備一定的文物規(guī)模。在七條線路中,均有棧道遺跡的發(fā)現(xiàn),棧孔的尺寸在幾厘米至幾十厘米不等,形制分為圓孔與方孔,有些棧孔遺跡與歷史記載能夠相對應,有些則不見史料記載。

      廣義的古道文化遺產(chǎn)除了道路本體的遺跡、道路上的關隘、橋隧、古渡口外,還有沿線的古村落、寨堡、古建筑、古樹名木等,其容量涵蓋了沿線人文景觀建設、自然景觀的山水格局及民俗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內(nèi)容。

      道路總是有所指。蜀道從遠古走來,從歷史走來,從詩書滿路走來。作為古代道路史上的奇跡,穿越歷史,從西部的軸心——漢中出發(fā),她將通往何處?

      古道申遺:從遠古走向未來

      位于漢中的陜西理工大學,近年來在蜀道文化的研究和保護方面頗有建樹。該校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院長梁中效教授提出蜀道研究亟待突破的八個方向。他認為,對蜀道文化遺產(chǎn)最好的保護就是申遺,而作為一條線性道路,只有聯(lián)合申遺才能最大地保護其歷史價值。

      “四川蜀道申遺駛入快車道,陜西落伍了!”作為長期研究秦嶺與蜀道文化的學者,梁中效認為,如果把千里棧道割裂開來申報“雙遺”,不符合世界遺產(chǎn)保護的系統(tǒng)性、完整性原則,既割裂了歷史聯(lián)系,又違背了文化遺產(chǎn)相關聯(lián)原則。

      和大運河申遺,絲路申遺一樣,蜀道申遺也非一省之力所能完成。早在2009年,鄭孝燮、葛劍雄、羅哲文、阮儀三等9位著名專家聯(lián)名向蜀道沿線的成都、西安、廣元、漢中、寶雞、綿陽等11座城市市長發(fā)出了《關于中國蜀道文化線路整體保護及聯(lián)合申遺的公開信》。同年11月,在廣元召開的“2009中國蜀道·廣元國際論壇”上正式發(fā)起了中國蜀道申報世界文化線路遺產(chǎn)的倡議。

      2011年,由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負責召集籌備的“蜀道調(diào)查專家研討會”在西安召開。2013年9月4日,秦蜀古道(蜀道)申遺聯(lián)席工作會議在漢中召開,陜川兩省的文物部門、文物保護機構負責人就如何推動秦蜀古道聯(lián)合“申遺”工作達成了諸多共識,并決定圍繞秦蜀古道的申遺建立聯(lián)合機制,定期召開申遺工作會議。

      2015年5月,四川省將蜀道申遺的預備清單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備案,蜀道由此進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chǎn)預備名單。此后兩年,四川省政府在廣元著力打造蜀道文化博物館,舉辦蜀道高峰論壇,通過網(wǎng)絡直播、畫家潑墨、馬拉松賽等活動助力蜀道申遺……四川方面的一系列加速行動,讓蜀道起點所在的陜西省倍感壓力。

      “如果四川能成功,對我省關中、陜南旅游文化遺產(chǎn)以及秦蜀古道遺跡本身都是一種打擊,這意味著品牌拱手讓人和資源的徹底湮沒?!绷褐行П硎尽?/p>

      趙靜也表達了同樣的擔憂,她說,如果2018年蜀道申遺變?yōu)楝F(xiàn)實,會讓擁有眾多遺跡的秦蜀古道上段處于附屬地位。

      這兩年,梁中效為促進陜、川、甘、渝四省市聯(lián)合申報秦蜀古道(蜀道)為世界雙遺產(chǎn)沒少奔走呼號。他認為,秦蜀古道申遺應納入國家戰(zhàn)略,作為促進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與長江經(jīng)濟帶進行文化對話的戰(zhàn)略舉措;還應通過國家文物局,制定秦蜀古道文化遺產(chǎn)保護規(guī)劃與申遺計劃。

      “陜西省應主動與川、渝、甘三省市溝通,組成秦蜀古道聯(lián)合申遺指導委員會與專家委員會。此外,還應面向世界,在西安主辦絲綢之路與秦蜀古道文化論壇,充分發(fā)揮西安在絲綢與古道上的起點地位,大力宣傳秦蜀古道文化,促進國家‘一帶一路’戰(zhàn)略實施?!绷褐行дf。

      梁中效還建議,漢中應打造國家級“秦蜀古道博物館”,將漢中真正建設成“中國棧道之鄉(xiāng)”。

      “加快申請加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是秦蜀古道保護的最佳路徑。”梁中效認為:“申遺本質上就是價值認定,從地區(qū)遺產(chǎn)、國家遺產(chǎn)到世界遺產(chǎn)價值。這種價值的認定,對各相關地區(qū)都有意義,并能帶來切身的利好?!?/p>

      梁中效和四川西部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研究院蜀道文化研究所所長朱福全、四川西部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研究院院長唐平教授、隴南市政協(xié)研究室主任高天佑一致呼吁:古道申遺,不應單打獨斗,要走大運河、絲路沿線抱團的新路。在聯(lián)合申遺上,他們給出了思路:其一,陜西人慣稱“秦蜀古道”,甘肅人慣稱“隴蜀古道”,三地可以加強協(xié)商,采用統(tǒng)一名稱申遺;其二,川陜甘三省應建立申遺工作機構,制定申遺實施方案;其三,川陜甘三省應制定《世界遺產(chǎn)管理條例》,為世界遺產(chǎn)的申報、保護、管理和科學利用提供法律依據(jù)。

      梁中效認為,作為一條線性的道路,秦蜀古道的起點在長安,終點在成都,只有聯(lián)合申遺才能確保文化的完整性,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這條道路最本質的歷史內(nèi)涵。

      蜀道是古代中華文明上升期的軸心和“西部時代”的標志,是周秦漢唐文明的核心地帶和連接南北“絲綢之路”的紐帶,是漢唐雄風的脊梁和走向世界的基地;蜀道是古代中華文明下降期西部地區(qū)的軸心和繁榮地帶,是西部的經(jīng)濟文化大動脈;蜀道也是當今西部大開發(fā)的重點地帶,是新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長江經(jīng)濟帶和南水北調(diào)中線漢水上游水源地保護區(qū)的樞紐地帶,是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重要地帶。

      為了深化蜀道研究,陜西理工大學正在實施“絲路蜀道與漢水漢文化大十字研究戰(zhàn)略”,成立了“秦嶺與蜀道文化研究中心”,已經(jīng)形成了一支陣容整齊的研究隊伍,這支隊伍將是開展蜀道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力量。

      2017年10月,中國秦蜀古道歷史文化暨世界文化遺產(chǎn)申報國際學術研討會將在漢中召開。

      相關鏈接

      梁中效:中國蜀道研究的八個方向

      漢中市位于秦嶺和巴山之間,是蜀道的關鍵所在,蜀道的七條主要線路都在漢中交匯,這里留存著許多重要的蜀道文化遺存。位于漢中的陜西理工大學,在蜀道研究領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該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院長梁中效近年來致力于蜀道文化研究,他認為,雖然歷經(jīng)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但蜀道研究發(fā)展仍不平衡,學界亟待固本拓新。

      第一,由無序走向有序。打破目前雜亂無章、單打獨斗式的分散研究,以川、陜、甘、渝四省市為核心,成立一個面向全國的“蜀道文化研究會”,組織協(xié)調(diào)全國研究力量,積極吸納海內(nèi)外研究成果,為全面系統(tǒng)地開展蜀道研究建立起體制、機制保障。

      第二,由西部走向全國。古代中華文明以國家首都所在地域為標志可以劃分為西部時代與東部時代。西部時代以蜀道為依托,東部時代以大運河為依托。目前,大運河已申遺成功,蜀道沿線要學習借鑒大運河申遺成功的經(jīng)驗,讓全國和世界進一步認識蜀道、保護蜀道、研究開發(fā)蜀道。

      第三,由蜀道走向絲路。長安與成都是千里蜀道線上的雙子星座,是絲綢之路的文明燈塔。長安是北絲綢之路的起點,成都是南絲綢之路的起點,而蜀道是連接二者的紐帶。“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提出,為蜀道走向絲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第四,由單線走向網(wǎng)絡。蜀道是世界文明史上不可替代、魅力四射、歷史厚重的文化線路,而線路是網(wǎng)絡狀的。首先要明確蜀道在世界文明體系中的地位;其次要清楚蜀道在中華文明盛衰體系中的地位;再次要研判蜀道在西部盛衰大勢中的地位;最后要預測蜀道在中華文明偉大復興中的地位。

      第五,由考據(jù)走向文化。20世紀以來的蜀道研究,重在文獻中蜀道線路的梳理和實際遺存的踏勘。不過,重視線的研究,卻忽視了點線面相結合的綜合研究。未來蜀道研究在強化文化線路的基礎上,要努力開拓蜀道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碑刻摩崖、石窟造像等研究領域。

      第六,由單科走向交叉。當前的蜀道研究主要集中在歷史學和考古學兩大領域,研究方法較為單一。未來要強化多學科交叉研究,努力將文化遺產(chǎn)學、文化考古學、文學地理學、生態(tài)倫理學、城市文化學、文化旅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與學術理念引進蜀道研究,提高蜀道的研究水平。

      第七,由歷史走向現(xiàn)實。蜀道研究的出發(fā)點是歷史,歸宿點是現(xiàn)實,在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大背景下,更要求蜀道研究為西部大開發(fā)和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xiàn)服務。蜀道研究要為關隴、成渝兩大經(jīng)濟區(qū)和成都、綿陽、漢中、西安等蜀道沿線創(chuàng)新城市建設服務。

      第八,由科研走向科普。由蜀道科學研究走向蜀道文化普及,應該是極為迫切的戰(zhàn)略任務。首先,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宣傳蜀道,拍攝文化紀錄片“中國蜀道”;其次,要讓蜀道沿線的人民在蜀道的保護開發(fā)中受益,使他們成為蜀道的宣傳員;再次,通過跨文化旅游讓世界人民進一步了解蜀道。

      (責任編輯 馬穎超)

      讀取內(nèi)容中,請等待...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12377
      手機舉報APP下載
      陜西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029-85260304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擁有新西部網(wǎng)所有版權 備案號:陜ICP備06011504號-3 技術支持:錦華科技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