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呼東方
初唐詩人王翰并未料到,他的一首《涼州詞》讓西域夜光杯與他的詩歌一樣長存千年,在時間的河流中持續(xù)散發(fā)出溫潤的光芒。
千年的變遷,夜光杯與其制作技藝幾經沉浮,在歷代工匠手中不斷地革新與發(fā)展,河西走廊上的酒泉也聚集成為夜光杯制作的核心生產區(qū)域,酒泉夜光杯在國內外都有一定的影響力,2006年成為國家第一批非遺保護項目。當下的夜光杯雕技藝又處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不僅主要玉料出產地禁止開采,還面臨著制作技藝無年輕一代愿意傳承的尷尬局面。夜光杯將何去何從?

▲隴關道與蕭關道地圖
如今,從西安駕車出發(fā)到河西走廊,不管是國道還是高速公路,可選擇的行車路線,大體上還是沿著漢唐時期長安到涼州的南北兩線而行。西漢開始到唐朝逐漸開辟出了從長安去往西域驛道,至咸陽后分為南北兩途,南為鳳翔的隴關道,北為邠(彬)州的蕭關道,這兩條路線最終都交匯在祁連山下的涼州,即今天的甘肅省武威市。
兩條線路之一的隴關道是長安通往西域的主要驛道。由漢至唐,無數來往東西的商旅、戍邊的將士、游俠或刀客、傳遞信仰的使者、聯(lián)姻的公主都經此道去往他們未卜的前方。西漢張騫兩次都從長安出發(fā)取隴關道到達當時的西域。700多年后的大唐,僧人玄奘從長安出發(fā),也由隴關道出走河西走廊,一直西去天竺取回經書。
從武威開始繼續(xù)沿著河西走廊一路向西而行,車窗外一直緊隨著雪線綿綿祁連山的身影。不禁讓人想起千年前戰(zhàn)敗的匈奴人唱起“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時何等的凄涼與茫然。歌中焉支山是祁連山的一條支脈,月氏、匈奴等游牧民族曾先后在此繁衍生息。
七世紀初年,從河西走廊到遼闊的西域都被納入大唐帝國的版圖。安史之亂之前,那里是大唐人心中的詩與遠方。在被想象的遠方里,那里有古老的異域風情、遼闊壯美到讓人淚目的山川河流、響徹天際的金戈鐵馬廝殺聲、綿延不絕的胡商駝鈴聲,還有那些遠離盛世長安的鄉(xiāng)愁。帝國的西域成為了大唐文人心目中必走一遭的遠方,也成了他們不竭的創(chuàng)作源頭。西出隴右的邊塞詩人岑參赴安西、王維赴張掖、高適去武威、杜甫往秦州,皆留有詩賦。

▲夜光杯系列作品之一
中國古代最強盛的兩個王朝,雖機緣不同,但都從長安出發(fā),沿著河西走廊,一路向西通往世界各地、聯(lián)通世界各地。
千年過后,若提及留存下來的描寫西域的唐詩,很多人下意識地會念出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詩人王翰并未料到,他這句詩歌中所提及的西域夜光杯,與他的詩歌一樣長存千年,在時間的長河中持續(xù)散發(fā)出溫潤的光芒,光芒照射出了千年里西域多個民族與中原的漢民族從地域、文化、宗教信仰,再到血緣不斷融合的進程。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河西走廊以西,絲綢之路上有座千年來一直被世人所熟知的城市——酒泉。盛唐邊塞詩人岑參兩次任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封常清判官時,寫下了很多首與酒泉有關的七言詩,其中最膾炙的詩句:“酒泉西望玉關道,千山萬磧皆白草。辭君走馬歸長安,憶君倏忽令人老。”
西漢之前,酒泉一帶是烏孫、月氏、匈奴等民族聚集地。西漢初,張騫出使西域之時,酒泉、敦煌一帶被匈奴右賢王屬下的渾邪王所控制,為匈奴右地。公元前121年夏,漢武帝發(fā)動了第二次河西戰(zhàn)役,酒泉一帶自此納入了西漢王朝的統(tǒng)治范圍。漢武帝在此建立酒泉郡,為河西四郡之一。酒泉郡轄下的敦煌設立了陽關和玉門關兩個軍事關隘,從此西出陽關就成了遠離中原入西域的象征。
也是從此時起西域通往中原的通道開始逐漸暢通。千年之后,我們得感謝當年往返于這條通道上那些不為后世所知的無名商人、使者、文人們,是他們歷經千難萬險,不斷地將中原與西域之外更遠地方的商品、物種、文化、藝術等進行著互通。單就物種而言,西域所產汗血馬等良種馬、黃瓜、葡萄、苜蓿、核桃、石榴、蠶豆、苜蓿等數十幾種物種,就是西漢時通過使者或商貿通道引入中原。唐代詩人王維在《送劉司直赴安西》有云:“苜蓿隨天馬,葡萄逐漢臣。”
隨著張騫的兩次出使與河西四郡的設立,葡萄與釀酒技術也隨之一路從西域逐漸進入中原地區(qū),葡萄酒也成為西漢宮廷與皇親國戚、達官貴人才能享用的珍品。相傳其時,長安附近的扶風有一名為孟佗的商人,用一斛葡萄酒賄賂宦官張讓,即被任命為涼州刺史。這一軼事傳到宋代,蘇軾聽聞后曾言:“將軍百戰(zhàn)竟不侯,伯良一斛得涼州。”足可見在漢朝葡萄酒有著相當誘人的魅力。
中國最早的葡萄和葡萄酒的考證在新疆。古希臘的墓室里面有一種罐子是尖底的,為了擱得穩(wěn)人們在地上打一個洞,把酒罐子放進去,用地溫來保持葡萄酒的品質,使它不變質。新疆吐魯番高昌地區(qū)古城中也發(fā)掘出土了同樣的葡萄酒罐碎片,還出土了酒作坊遺址,距今已經2000余年?,F代根據出土文書匯編而成的《吐魯番出土文書》中有不少史料記載了公元4-8世紀期間吐魯番地區(qū)葡萄園種植、經營、租讓及葡萄酒買賣的情況。這一時期葡萄酒生產規(guī)模的擴大,也讓葡萄酒和其釀造技藝從廟堂走向民間。
7世紀之后的唐朝,民間很多技師又從高昌學到更新的葡萄栽培法和葡萄酒釀法,葡萄酒成了當時最時髦且能顯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以至于葡萄美酒占據了唐朝文學的重要地位。那位無酒不詩的李白曾寫下了“葡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這樣的詩句。
飲酒自然得配有酒器。從極富藝術精神的古希臘人開始,到雕刻、繪畫都追求極致美感的古羅馬人,自然認為飲用有著誘人色澤的葡萄酒,必配有與之相適宜的酒杯。據傳古羅馬人就是用玻璃酒杯飲用葡萄酒。

▲甘肅省博物館展出的夜光杯
與葡萄、葡萄美酒相比,中原地區(qū)對于夜光杯的記載則更久遠。東方的華夏地區(qū),早在商周時期就有“藏禮于器”一說。與其他古老文明相比,獨華夏文明愛玉,而自古西域地區(qū)一直盛產玉石。東方朔的《海內十洲記》中《鳳麟洲》所載一段,為夜光杯最早在中原地區(qū)出現的最早記錄。曰:“周穆王時,西胡獻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滿杯。刀長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冥夕出杯于中庭以向天,比明而水汁已滿于杯中也。汁甘而香美,斯實靈人之器。秦始皇時,西胡獻切玉刀。無復常滿杯耳?!睋艘徽f,當時夜光杯由優(yōu)質的白玉制成,容積三升,夜里能發(fā)出螢火蟲般的光亮。夜晚把杯放在庭院中將杯口朝天,到天明時杯中就盛滿了水汁。水汁喝起來既甜又香,這杯子實在是飲酒神器。只是到秦始皇時,西域的少數民族進貢的只有昆吾割玉刀,已經沒有夜光常滿杯了。
《肅州史話》記載,兩千多年前西漢時期多以西域所產和田玉制成夜光杯,運往長安、洛陽等地。后因西域到中原路途不僅遙遠而且極其艱難,經常耽誤貢期,玉杯又在運輸途中極易損,慢慢改為將和田玉運到酒泉再雕刻成杯,運往中原皇城一說。酒泉從西漢開始就成為絲綢之路上玉石轉運與加工的集散地,河西走廊自古流傳有金張掖銀武威玉酒泉一說。
珍稀的葡萄美酒經河西走廊進入中原地區(qū)時,在酒泉這座連接中原與中亞、西亞的絲綢之路樞紐之地,遇見了稀世之寶夜光杯。月光照耀下的玉石酒杯、瑰麗色彩的美酒組合在一起,成就了千年美談。
一直在枯竭的原料
與西部邊塞地區(qū)很多城市的老城區(qū)一樣,酒泉市肅州區(qū)老城也是以鼓樓為中心,分為東、西、南、北四條主要大街,沿這四條大街又分出八條小街、八個什字和三十多條小巷。老輩的酒泉人都知道民意街的來歷,現在大多數市民都知道此處,是因為民意街2號就是酒泉夜光杯廠的專賣店。
夜光杯專賣店里,時不時能看到顧客怪異的姿勢,有些雙手捂住夜光杯;有些舉起杯子用單眼瞇著看;還有人將夜光杯捂在衣服里看.......對于這些舉動,店員們早就見怪不怪了,“他們是想知道盛名遠揚的夜光杯是否真的能發(fā)光。”不斷會有人向店員質疑:“這杯子就不能發(fā)光嘛!”店員就笑著接過話來:“夜光杯本身并不會發(fā)光呀!”看著顧客滿臉的疑問,一位女店員就高聲統(tǒng)一解釋起來:“你們都是因為‘葡萄美酒夜光杯’這句名詩而來的吧?”得到大家的肯定后,她笑著繼續(xù)說道:“古代文人墨客喜好在月光下飲酒,大多是為了意境,將美酒倒入杯中,明亮的月光投射進酒面,杯子就發(fā)光,‘夜光常滿杯’就是這樣來的,所以又被稱為夜光杯。”
每天這家專賣店會遇到一波又一波類似的顧客,有些人聽完后失望地推門而去,有些人又打開手機照明欣賞一會兒,下單后滿意地提著杯子離開。
這家專賣店夜光杯因玉質不同,價格也形成了極大差異。如今酒泉玉按顏色可分為墨玉、碧玉、黃玉,都可用來制作夜光杯。在酒泉一直流傳的共識是,西漢時將田玉運到酒泉再雕刻成杯,再后來慢慢和田玉料越來越匱乏,逐漸供應不過來后,酒泉的工匠們就將目光投向了祁連山所采的酒泉玉嘗試制作夜光杯,隨后一直延續(xù)了下來。
若論起史料所載最早的夜光杯,其實多年來考古界至今都沒有找到周穆王時期的夜光杯實物。如今研究者只是依據東方朔《十洲記》中關于夜光杯的描述來推測,卻也爭論不休,爭論主要集中在“白玉之精”到底是什么材料?“光明夜照”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更有甚者,有人在研究夜光杯是否有吸附液體的功能。
目前對于夜光杯的材質有幾種說法。一說夜光杯是由和田玉中最為貴重的羊脂玉制作而成。羊脂玉酒杯的杯壁較薄,月光即可透過并在酒杯中映出月影造成的,所以并不只夜晚才可以發(fā)光。另外羊脂玉中也可能有會發(fā)夜光的特殊玉種,由能發(fā)夜光的羊脂玉制成的夜光杯自然就能發(fā)光。這種說法的可信度較高,為君主進貢的器物,自然須用極為珍貴的玉石。另外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古代玉器盛行的時期,周穆王對于玉器品質的要求自然非常高。

▲傳統(tǒng)的夜光杯造型
還有人根據李白“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來推斷,夜光杯是由琥珀制成的。也有人在研究古埃及的玻璃傳入中國的時間時指出,夜光杯是用埃及雪花石膏制作的乳色玻璃杯。
目前主流觀點是周穆王的夜光杯由和田玉中的精品羊脂玉制作。隨著玉料的枯竭、遠距離運輸的難度、戰(zhàn)爭的破壞、平民化的需求等等原因,酒泉生產的夜光杯所用材料就變成了蛇紋石酒泉玉。酒泉的玉雕工匠們,可能先在河流中發(fā)現了酒泉的礫石河流玉,進而溯流而上在祁連山中發(fā)現了種類、顏色都符合要求的玉石。軟玉和漢白玉中的精品,應該能夠達到“白玉之精”的標準。他們先是以白色的玉石制作貢品夜光杯,后來以其他顏色的玉石制作夜光杯投放市場。再后來,則將各種顏色的玉石制作的夜光杯全部投放市場,遠銷國內外并流傳至今。
近三四十年,酒泉夜光杯的生產規(guī)模不斷擴大,酒泉玉漸漸也已經滿足不了生產的需要,散落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工匠們發(fā)現武山鴛鴦鎮(zhèn)等地的蛇紋石質玉石也可以用作制杯原料。近些年,在張掖市肅南縣又發(fā)現了新的蛇紋石質玉石產地,也就有工匠開始用肅南縣產的玉石制作夜光杯了。
由此可見,經過千年,夜光杯重要的已經不是其材質,而是保存下來的杯雕技藝。
酒泉有個黃半城
提起黃爺黃半城,上點年紀的酒泉人或者是熱衷社會事務的年輕人都知道。但是若問及一個問題,倘若沒有黃爺,當下的酒泉夜光杯制作行業(yè)會是什么樣的?大多數人會沉吟很久后有點猶豫地搖搖頭,表示這是想象不來的。
酒泉人熟悉的黃爺黃半城就是夜光杯雕國家非遺技藝傳承人黃越肅。業(yè)內人都知道,過了古稀之年的黃越肅算是解放以后夜光杯雕技藝的第二代傳人。
縱觀人類歷史,幾乎所有的古老傳統(tǒng)技藝都會隨著不同時期社會的變革不斷經歷著自我革新的進程。若選擇對立與撕裂,一不留神就會遭遇凋敝或被遺棄的凄涼與無奈。如果幸運,能有一兩代極具天賦又極其執(zhí)著于此術的承繼者,那這項技藝猶如得天助一樣終將得以嬗變。
從這個角度來講,千年夜光杯雕能遇見黃越肅師徒,彼此都幸運,也彼此成就。在黃越肅的徒弟權玉廷看來,自己不僅見證了當下夜光杯雕技藝進入其發(fā)展歷史的又一個高峰期,更難得的是,自己的師長完成了別人無法企及的一件事,“他還將夜光杯文化在國內外傳播開來,這點很重要。”
千年來,前人留下的若干詩詞歌賦,佐證了夜光杯雕刻技藝有過的一次又一次高光時刻。到明末清初,河西走廊獨的玉器業(yè)又進入產銷旺盛時期,獨酒泉一個地方就有10多家手工作坊,工匠近百名,夜光杯已經成了酒泉玉石行業(yè)的代表之作。
如今的酒泉博物館展示了明清時期夜光杯傳統(tǒng)手工技法。當時得靠駱駝從80公里之外的玉門花海子馱回研磨玉石的金鋼沙,制作工序非常繁復,需經過腳踏、手拉轉動工具來磨制玉料。工匠們需一手固定,另一手往砂輪上添沙子。這其中首當其沖的關鍵就是選好玉料,然后經過鉆、掏、磨、碾、拋光、打蠟等等30多道工序磨制成杯,最后還要經過馬尾網打磨。
王朝興衰影響著這一行業(yè)的走向,畢竟大多數人只能在吃飽穿暖的基礎上才能有閑情逸致收藏和品玩玉石這類的奢侈物件。到民國的時候,酒泉老街上只剩北關的楊家、東關的王家與南關的郇家三家手工小作坊還在做夜光杯。據有工匠回憶,夜光杯的制作工藝要求特別高,當時是全手工制作,制作工具簡單粗糙,工匠們技術高低差距也大,費時又費力是匠人們對做夜光杯的共識。“做成一個酒杯要浪費很多玉料,基本上每個作坊每天就能做出來10個左右的杯子?!?/p>
1950年代,酒泉還有很多散落在民間的玉雕藝人,1956年全國大搞公私合營之際,當年的縣政府將民間12位頗有響名的玉雕藝人組織起來,成立了酒泉夜光杯廠,其中以王三忠最為出名。1957年王三忠代表甘肅省去北京參加全國工藝美術老藝人代表大會,并將兩只酒泉夜光杯贈予毛主席。1958年夏,時任國家副主席的朱德在酒泉視察酒鋼酒泉生活基地時,也視察了酒泉夜光杯廠,現場指示:“夜光杯這個傳統(tǒng)手工藝品不能斷絕,要大力發(fā)展?!?/p>
有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這家工廠進入高速發(fā)展期,也是這一年,酒泉夜光杯廠不僅改名為地方國營酒泉夜光杯廠,還擴建了廠房,更新了設備,由純手工更新為半自動化生產,王三忠等人依著新設備的加入,改進了一部分生產工藝。
1970年酒泉夜光杯廠新招收了一批年輕工人,其中一位名叫黃越肅的小伙子師從王三忠。不管解放后如何修正觀念,玉匠這門技藝在當地人看來依然是既不體面也很受罪的一項手藝,黃越肅說:“當時我身邊很多人也覺得這個工作成天土頭灰腦,沒啥出息,不是個好工作。”至于這位年輕人為何會選擇這個工作,多年后黃越肅依然清晰記得,年少時第一次見到一塊看起來貌不起眼的石頭經過王三忠的手,蝶變成一個個杯壁薄如蟬翼的夜光杯時,自己心動的感覺。這一心動就是大半生的狂熱與執(zhí)著,即便另有廣闊天地,也未改初心。
這些新人一進廠都從打雜切料學起,據黃越肅說:“當然是給新人一些廢料開始學切料,切料的熟練過程至少得一個月?!睕]有一個新人的手能幸免于難,當年學徒時切料留下的傷痕,再疊加著后來一次次傷痕,一直伴隨著黃越肅至今。直到現在,有時制作過程中,還是會有砂子鉆進當年的傷痕中,撕裂出血水。
彼時,他在一眾新人中并不惹眼,只有王三忠看到這位新徒弟能默不作聲地完成好布置的每一項任務。這個行業(yè),能吃苦是基本要求,心靈手巧只能算是老天賞飯吃的。越到后面,王三忠越感到這個新徒弟的聰慧與靈氣。只一年時間,黃越肅就在同期學徒中脫穎而出,掌握了夜光杯制作的全套技藝。
1972年的一次外出學習機遇,成就了后來的黃越肅。是年,廠里派他去天津特藝廠學習最新的玉雕技藝。這次學習不僅讓他學到了花鳥繪畫技藝及玉雕技藝的新工藝,又從另一個層面,為這位從小生活在西北邊陲小城的年輕人打開了內心的另一個世界。與西域玉雕技藝不同的中原地區(qū)玉石雕刻技法,影響了他后來對夜光杯的制作、改進、創(chuàng)新。他將二者融會并推陳出新,讓酒泉夜光杯雕刻技藝有了長足的發(fā)展。
夜光杯雕技藝該何去何從?
如今,黃越肅是夜光杯雕技藝的靈魂人物。
這些年來,在他的引導下,這項技藝的一些關鍵性技術點由手工革新為機械,夜光杯的古拙外形在吸收新的技法后,有了現代人熟悉的審美元素:細膩、簡潔、精致。
很大原因在于,從1980年代開始,黃越肅不停外出學習新技法、交流新工藝,但更多還關乎他自我心性中對于藝術的頓悟。而到了一定年紀后,他的作品中又開始對夜光杯雕刻傳統(tǒng)技藝有所回歸。藝術作品大都能反映出人生的軌跡,離開與回歸,黃越肅也不例外。青少年時渴望離開,反映在作品中是革新中帶有叛離,老年后想念著回歸,作品自然也是心靈指向。
所以如今的夜光杯分為傳統(tǒng)夜光杯和仿古夜光杯兩大類。傳統(tǒng)夜光杯是一直流傳下來,和師傅王三忠那一代創(chuàng)作出的大、中、小高腳杯、平底杯、啤酒杯、微型杯、三泡臺玉蓋碗。而仿古杯系列就有了黃越肅大半生里不斷新創(chuàng)作出來的爵杯、鳳杯、牛頭觥、觴、雙鳳杯、雙龍海棠杯及酒具、茶具、玉雕工藝掛件等80多個品種。
從1980年代開始,黃越肅創(chuàng)新研發(fā)出來的新作品種類不斷獲得國內及行業(yè)各類大獎。黃越肅的弟子魏建民多年前剛拜師學藝的時候,最佩服的就是:“拿起一塊玉石料,端詳一會,他就能構想出這塊玉料能做什么作品了,事實上也不出左右?!比缃駛鞒羞@項手藝幾十年的魏建民也能和師傅一樣了。而他也明白了何謂時光的沉淀。
時光沉淀的過程,是黃越肅堅守的過程。黃越肅從師傅手里學到的全套夜光杯制作流程是從采玉開始,隨后就是選料、鉆料、制胚、粗磨、雕琢、精磨等33道工序。從夜光杯的玉料改為祁連山玉開始,正宗的酒泉夜光杯采用的是祁連山海拔4000米雪線附近老山窩子的老山玉。那條叫閻王鞭子的玉石河道,顧名思義,一邊是齊崖一邊是萬丈深淵,中間只留有一條如鞭子般的小路,當地采玉工人提起來都覺得心驚膽戰(zhàn)。
從黃越肅開始將制作夜光杯的工具進行了大量改進,將磨床的手拉腳蹬改用半自動半手工磨床,傳統(tǒng)用的金剛砂改為金剛粉,增加了新制作工序。繁復的工序中稍有疏忽,一塊切割好的玉料就得報廢,非常可惜。所以黃越肅練就了灑點水就能看一塊石頭會是什么等級的玉料火眼,這樣就能按技術高低安排玉料制作。
經過黃越肅這些能工巧匠精雕細琢后,一個制作完成合乎上品標準的夜光杯必須是紋飾天然、杯薄如紙、聲若銀鈴、白如羊脂,綠似翡翠、墨如丹青、翠光似鏡、內外平滑、玉色透明。因為祁連玉質地細密,制作工藝獨特,使得酒泉夜光杯表面張力非常好,不僅耐高溫、嚴寒,更神奇的是傾酒入杯,酒過杯口而不溢,對月映照,杯壁有奇異光彩。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國內外游客的增多,特別是深受唐文化影響的日本游客,都通曉與夜光杯有關的詩歌,“有些日本觀光旅游團一來,就將我們擺放的一大圈的產品全部買走?!秉S越肅清楚記得這些游客:“他們連挑都不挑一下?!睘榇藱嘤裢⒑退膸熜謳熃銈冞€熟悉了一些日本常用語便于和日本客人打招呼。當時每年能接待外賓和海外僑胞3萬多人次。主管生產技術的副廠長黃越肅還承擔了接待50多個國家外長及部分國家領導人的多次外事接待任務。
1996年,酒泉夜光杯廠被甘肅省政府認定為“中華老字號”企業(yè)。1998年后,原來的國營夜光杯廠也面臨改制與改革,經過2003年、2006年兩次改制,成為現在的酒泉晶玉工藝美術有限責任公司。在這期間,很多同行紛紛改行,執(zhí)著于夜光杯的黃越肅“念頭都沒有動過?!?/p>
一段時期,酒泉夜光杯制作市場假冒偽劣產品盛行,一些外地生產的假夜光杯充斥市場,購買的游客和地方形象都受其所累。為此黃越肅和自己的弟子們制定出了酒泉夜光杯的企業(yè)生產標準,隨后這些標準成為甘肅省整個行業(yè)的標準。
2006年5月,甘肅酒泉夜光杯雕技藝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7年6月5日,黃越肅被認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4年,《酒泉市肅州區(qū)人民政府關于申請酒泉夜光杯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劃定產地范圍的請示》將酒泉夜光杯的生產范圍確定為酒泉市肅州區(qū)所轄的全部行政區(qū)域。2016年12月,原質檢總局批準對酒泉夜光杯實施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國家非遺項目夜光杯雕技藝傳承人黃越肅
經常外出參加非遺活動的黃越肅在參加這些交流活動時總能激發(fā)出他的靈感,青銅器酒具爵杯的寓意,讓他萌發(fā)了用祁連山玉制作爵杯的想法?!坝昧巳齻€月的時間做出一個爵杯后,發(fā)現玉的質地不如青銅質地堅硬,易碎還易倒?!秉S越肅就不斷琢磨,他將龍頭改為象鼻子,在三足鼎立足部地方也改為象鼻子,“整個杯子就平穩(wěn)了?!边@個作品獲得了甘肅省工藝美術百花獎。
如今,黃越肅與弟子們先后開發(fā)創(chuàng)作出了中式杯、高腳杯、酒具、茶具、玉雕等七大系列100多個品種,先后獲國家、省級、行業(yè)20多個獎項。
如今,他弟子中最小的也過了50歲,多年來黃越肅一直看重的是夜光杯雕技藝的傳承。但從1990年代開始,一大批從事夜光杯雕生產的技藝人員和熟練工人相繼退出了玉雕行業(yè),出現了青黃不接、人才緊缺的狀況。黃越肅的企業(yè)中掌握全套制作工藝的不到10人,“現在新入行的年青人都干不長,制作過程中手全天要泡在水中,勞動強度有點大,他們不愿吃苦,還抱怨掙不上大錢?!秉S越肅越來越擔憂整個行業(yè)將會后繼無人。
另外,酒泉夜光杯雕行業(yè)還面臨著一個更大的問題,祁連山如今是中國西部重要的生態(tài)屏障,從國家戰(zhàn)略層面來講禁止開采,也就意味著一直使用祁連山玉的酒泉夜光杯雕已經從源頭上斷絕了原料。
憂心忡忡的黃越肅與夜光杯雕技藝一起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夜光杯將何去何從?與酒泉夜光杯有關的眾多從業(yè)者都在自問。
責任編輯 王順利-《新西部》雜志-新西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