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這種獨特的飲品,在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它品類繁多、色香各異,滲透于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之中,已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見證著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和演變。
酒的傳統(tǒng)釀造技藝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幾千年來中國人民一直沿用、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著這種獨特技藝,使之在今日也能延續(xù)和煥發(fā)出新的活力。飲酒習俗和酒肆文化已成為中國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在特定情況下具有著特殊的功能,代表著不同含義。
我國西部地區(qū)幅員遼闊,迥異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孕育了不同的水、土壤、氣候、原糧,形成了復雜的微生物環(huán)境。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化表達成就了各具特色的酒類品種,體現(xiàn)出當地獨特的地域酒文化。
“瓶中鄠縣酒,墻上終南山”,作為中國最古老發(fā)酵酒種,黃酒發(fā)展至今不曾斷代。陜西鄠邑被譽為中國黃酒的發(fā)源地,這里不僅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象征,更是最早釀酒敬天祈雨之處。鄠邑黃酒以秦嶺北麓終南山水為釀造用水,這些泉水經過千米沙石的過濾和數千種野生中草藥的浸泡,形成了世界上最純凈的山泉水,為黃酒的釀造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貴州仁懷西北六公里處的茅臺鎮(zhèn),地處赤水河東岸、寒婆嶺下、馬鞍山斜坡上,依山傍水,其傳統(tǒng)釀酒工藝歷史悠久,最早可溯源至漢代的“枸醬酒”,后經歷代改良蒸餾低酒度米酒而演變發(fā)展成為至今具有獨特醬香的知名白酒。茅臺釀酒在于“端午制曲,重陽下沙,一年一個釀造周期,兩次投糧、九次蒸煮,八次發(fā)酵,七次取酒”精工巧做的復雜性?!半x開茅臺鎮(zhèn),不出茅臺酒”,是人們對醬香白酒釀造的科學總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中國是最早釀造葡萄酒的國家之一,葡萄酒在古代被視為一種珍貴的飲品,而夜光杯則是品飲葡萄酒的最佳選擇之一,盛唐時期的古人沉醉于葡萄酒與夜光杯的精致芬芳之中。寧夏賀蘭山東麓是釀酒葡萄生產的黃金地帶,擁有獨特的風土條件,造就了寧夏葡萄酒“甘潤平衡”的品質和典型的東方風格,成為了中國乃至世界最好的葡萄酒產區(qū)。
一部釀酒史,半本中華史,從清香、濃香、醬香、藥香等享譽海外的口感類型,到茅臺、鳳翔、綿竹、宜賓等底蘊厚重的釀酒之鄉(xiāng),這些,共同構成了復雜且獨有的“釀酒中國”。今天,當我們以非遺視角看中國酒,既可以看見酒類發(fā)展悠久的歷史,又能窺見多元的釀酒地理稟賦,更見證了中國酒生生不息的創(chuàng)新精神。這些林林總總的酒業(yè)生態(tài),豐富了中華酒文化在西部風土上的多彩展現(xiàn),中國酒史千年的厚度在這里將歷久彌香、回味悠長。
策劃 / 新西部編輯部
撰文 / 胡月




責任編輯 王順利-《新西部》雜志-新西部網